【東方日報】診斷臨床肥胖症 須着眼脂肪水平
BMI不知體內分布 恐不察健康警號
港人肥胖問題嚴重,衞生署調查顯示,22%年齡介乎15至84歲人士體重超標,還有32.6%人士屬於肥胖,即過半數港人體重不合格。香港肥胖學會早前進行調查,發現近四成基層醫生仍以BMI為肥胖症診斷唯一指標,但BMI無法直接量度體內脂肪水平,也無法斷定過多體內脂肪何時會構成健康問題。有醫生認為治療肥胖症既要改善生活習慣,還應適時介入藥物及手術方法,但患者需先認知肥胖症的嚴重性。
肥胖至少與224種疾病相關,包括各種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脂肪肝等,醫療界已將肥胖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,但現時坊間大多以體重指標(BMI)和腰圍兩大指標評估肥胖症,如BMI數值達23.0-24.9之間屬於超重、BMI25或以上則屬肥胖,上述兩個指數均超出亞洲人正常範圍。
4步評估 查病史器官病變
香港肥胖學會表示,BMI無法得知脂肪在人體的分布情形,更無法斷定過多的體內脂肪甚麼時候才會構成健康問題,醫學期刊《刺針》對「臨床肥胖症」的最新指引建議,通過4步驟診斷患者是否患上肥胖症,包括判斷身體有否過多脂肪;若有過多脂肪,評估有沒有患上其他疾病;查詢患者病史或進行其他檢查;若有器官出現病變,則檢查是否與肥胖相關。如果在第3步發現患者日常活動遇到障礙,或第4步發現器官出現病變並與肥胖相關,則確診患上「臨床肥胖症」。
現年65歲的顏女士BMI達30,屬於肥胖,她最重的時候曾達90公斤左右,上樓梯和做運動均感吃力,出行亦因怕港鐵列車的座位太窄而不敢坐下,長年累月下患有腰背痛問題,約20年前開始,她先後因血壓、糖尿問題,甚至骨痛和關節痛等問題求診,才意識到肥胖的危害。
學會指,香港肥胖症患者只有1.5%正接受處方藥物治療,反觀糖尿病患者卻有高達87.9%正接受口服藥治療。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,肥胖症其實與糖尿病一樣,同樣需要醫護人員介入,但很多人包括部分醫護人員仍然以為肥胖是患者的責任,是患者不自律的後果,但其實醫學已證實並非如此。
主動求醫 藥物手術可改善
治療肥胖症的方法包括口服、注射藥物及減重手術等。袁建議市民,應多加注意體重及健康,正確認識肥胖症,有需要的市民應主動向專業的醫護人員尋找協助,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,以免影響健康和日常生活。
新聞來源